在传承中发展 在发展中创新 学校保密文化建设一席谈

侯光明
 

  保密资格审查认证筹备工作已进入最为关键的第三阶段。前两个阶段,全校涉密人员发扬学校的优良传统,加班加点、辛苦备尝,扎实工作,筹备工作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回顾近年来尤其是认证筹备工作启动以来的工作,我们深切体会到,作为一所具有鲜明国防特色、优良保密传统的高校,保密文化建设是增强涉密人员的认同感、价值感和自觉性,引领全校师生统一思想、规范行为,为学校保密事业共同奋斗的需要,也是学校履行新时期历史责任和使命、培养具有保密素养的优秀人才、建设世界一流理工大学的需要。

  近年来,mk体育在线(中国)(以下简称“北理工”)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注重文化引领、加强保密工作育人功能,大力推进保密文化建设。特别是在此次保密认证筹备工作中,我们认真提炼升华工作经验,进一步丰富了保密文化内涵,为认证筹备工作注入了灵魂,为学校保密文化注入了新的元素,为提升学校保密工作管理水平提供了强大推动力。

  一、目标与理念

  新时期,学校将“维护国家利益、严守国家秘密”视为应尽责任和神圣使命,并把它作为保密工作的根本目标。同时,学校结合自身特点、保密工作的形势和要求,将“培养具有保密素养的创新型人才”和“建设自主创新与保密管理相协调的学习型组织”作为保密工作的两个具体目标,形成了保密工作的“ 1+2”目标。

  作为一所被誉为“培养国防高级人才摇篮”的知名学府,学校培养了新中国第一批国防专业研究生。学校走出了“中国核潜艇之父”彭士禄院士、“中国预警飞机之父”王小谟院士、国防科技工业先进典型毛二可院士、年轻的天基雷达总设计吴一戎院士等一大批国防科技工业战线上的杰出人才。现在,我校各类毕业生到国防行业的就业比例依然很高。将“培养具有保密素养的创新型人才”作为保密文化建设的目标之一,是学校履行大学育人使命、继承优良国防育人传统、为国家培养一流保密人才的需要。

  “建设自主创新与保密管理相协调的学习型组织”是适应大学保密工作特点、应对当前保密工作的新形势和新挑战的需要。北理工长期以来服务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学校建设了新中国第一所国防工业院校,建设了中国第一批常规兵器专业、中国第一批火箭导弹专业,创造了新中国国防科技史上的多个第一,成绩之由来,在于自主创新,亦在于得力的保密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坚持自主创新做好科研工作的同时做好保密工作,必须处理好两者的关系。而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就必须深刻认识大学保密工作的特点。大学不同于一般的军工科研院所,大学具有办学开放性大、涉密人员流动性强、涉密科研场所分散的特点,因此,高校科研人员就必须在保密条件更加有限、保密环境更加复杂的环境下,善于学习,不断提高保密能力。在组织层面,就要建设学习型组织,通过学习应对变化的形势、尽可能地突破条件的限制、战胜面临的困难。

  近年来,学校保密工作形成了很多好的做法和经验。在此次认证筹备工作中,我们自觉挖掘多年来保密工作的经验,在工作过程中经过讨论,提炼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以无情的管理规范人、以热情的宣传鼓舞人、以衷情的教育培育人、以有情的服务支持人”为内容的管理服务理念。“以无情的管理规范人”是保密工作的依据要求,“以衷情的教育培育人”是保密工作的氛围要求,“以热情的宣传鼓舞人”保密工作的方向要求,“以有情的服务支持人”是保密工作的作风要求。四句话言简意赅、富有生气、富有温情,得到了上级单位、校外专家、广大涉密人员的普遍认可。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我们将不断完善提高这一理念,将其内化为保密工作人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二、方法与举措

  学校党委高度重视保密文化建设,并从事关国家利益、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高度把保密文化建设纳入文化建设规划的总体框架中,把保密文化建设与大力传承和弘扬学校的大学文化特色———延安精神、军工文化相结合,与人才培养相结合,与师资培养相结合,与干部队伍建设相结合,与学术研究相结合,激发和调动各方面力量,将保密文化融入到每一层组织机构和每一个师生员工的日常行为活动中。

  (一)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营造保密文化氛围

  校领导高度重视保密工作和保密文化建设工作,并身体力行,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校党委书记郭大成同志、校长胡海岩同志高度重视保密工作,要求学校保密工作依法、依标准开展,并对学校保密工作作出了明确指示和要求。如,郭大成同志在2008 年针对学校教职员工使用电子邮件传递信息的情况,专门嘱咐保密部门负责人,针对此类事寻求有效的预防方案。胡海岩同志曾批示:“近期我观看了《密战》电视连续剧,感触颇深,很有教育意义,建议组织全校涉密人员观看”。全体校领导自觉参加学校组织的涉密人员保密知识答题竞赛,按时提交答卷,正确率100%,努力成为全校涉密人员的典范。

  在此次认证筹备工作,学校采取建立试点单位,并坚持召开现场工作会、由各单位轮流汇报工作的方式,通过抓先进做法、工作亮点的方法,达到了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共同提高的目的。有学院将认证准备工作与争先创优工作结合起来,要求领导干部要起带头作用,党支部书记要做好督察工作、党员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涉密人员中,有些教师像研究学术那样钻研保密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像做科研那样做好保密工作。学校及时表扬了这些基层单位和个人的做法,并号召全体涉密人员认真学习。

  在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全校上下,全体涉密党员干部,不论是年逾古稀的两院院士、老教授、老专家、学院部处负责人,还是涉密的青年学生,都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对学校发展的高度使命感扎实工作,任劳任怨,自觉奉献,呈现了“动力足、工作实、效果好、气象新”的生动局面。

  (二)践行“两个不断”,努力创新保密文化建设

  一是开拓创新,不断完善和拓展保密文化建设载体。新《保密法》、新《标准》出台后,学校修订完善了完整保密制度体系,学院(部处)也结合实际建立和完善了二级制度体系。学校还立足实际,通过建设保密工作网站、为每一个教师和学生提供校内电子信箱、设立常设的宣传教育展室、开展《保密工作》、《国防科技工业信息安全技术》杂志学习、组织成员观看电视剧《密战》等形式,努力实现保密文化建设有生有色、有形有体,形成保密文化建设的强大驱动力。二是善于总结,不断丰富保密文化的内涵。总结近年来保密工作实践,我们不但形成了“无情管理,有情服务”保密工作管理服务理念,而且还形成了“婆婆嘴,飞毛腿”、“七个不放过”、“七项禁令”、“四个不放过”等的保密工作作风、要求的经典表述。这些表述语言生动、言简意赅,被广大涉密人员所普遍认可并内化为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有利促进了学校保密工作水平的提升。
  
  (三)促进“五个结合”,努力形成保密文化建设合力

  一是与传承和创新大学文化特色相结合。新时期,北理工在传承和创新自身大学文化特色中自觉建构和弘扬保密文化,在努力建设以“延安精神”和军工文化为特色的,以爱国、创新、学术为核心的校园文化中,在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中,通过开展校训、校风、学风学习讨论活动、校史馆参观活动、国防学科专业史学习活动、毛二可院士及其创新团队学习活动、“聆听智慧”“名家论坛”“共青讲堂”“ 博士生论坛” 等系列讲座活动、军工系统校友返校活动等,形成立体的学校保密文化教育氛围,使全校师生员工在无形中提升了保密素养。

  二是与保密育人相结合。坚持以学生为本,分类探索不同学生群体的保密文化建设,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成才。将保密教育引入课堂,通过学生军事课、新生入校教育、对外交流学生的行前教育、发送保密工作手册等方式对本科生、研究生进行保密教育,直接参与涉密科研的研究生,要注册登记为涉密人员,接受系统的保密教育和技能培训。
  
  三是与师资培养相结合。通过岗前保密培训、结合案例的法制教育、专项保密技能教育,全面提高教师保密工作水平,同时促进了科研工作科学发展和人才培养工作。

  四是与干部培训相结合。采取干部培训、机关工作人员培训、专兼职保密干事培训相结合,校内培训与校外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分类开展相应的保密培训。

  五是与学术研究相结合。近年来,学校专兼职保密工作人员承担“高校保密工作重点问题及对策研究”“国防科技工业定密问题研究”“ 社会中介机构保密管理问题研究”,组织制作了“国防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保密资质标准”试题库建设,参与了北京市、国防科工局保密宣传教育有关工作的策划与作品制作。发表保密工作论文8 篇,编写了校内保密使用读本3 册。通过这些工作,丰富和提高了保密工作者的保密知识和理论水平,促进了保密文化的学术氛围提升。

  三、成效与展望

  保密文化建设,使全校涉密人员成为良好工作风气的维护者,保密工作的力行者,学校优良保密传统的继承者,为不断推进保密工作的科学化、标准化水平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为建设世界一流理工大学文化作出了直接贡献,促进了学生的全面成长。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保密意识和保密素养给予了高度评价。

  此次保密资格认证是检验我校保密工作成效的重要手段,也是检验我校保密文化建设成效的宝贵机会。我们有信心高标准通过认证。在此次认证筹备工作中,各学院(部处)勇于探索,努力创新,探索了适合自身特点的工作理念、思路和做法等,取得了好的成绩。若各学院(部处)能够认真总结、提炼升华,学校的保密文化建设定可迈进一大步。

  保密文化建设决定着我校保密工作长效机制的建设,决定着我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工作的科学发展,非朝夕之功。新形势下,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建设保密文化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自觉建设、循序推进、长期坚持。

  在未来的建设道路上,我们应以此次保密认证筹备工作为契机,按照学校“十二五”文化建设规划纲要的部署,遵循胡锦涛同志在清华百年校庆讲话中向高校提出的“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号召,“着力打造优秀的北理工文化”,为建设一流的保密文化、为推进一流理工大学建设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