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楠:在北理工,带你解读人文之美

——第24个“世界读书日”特别策划

 

  “如果文学艺术不是需要一生来学习,它就不成其为一种事业;如果文章不需要作者改到所用心力都已用尽,写作就不值得追求,如果不是这样的作品,阅读它也就不值得。”这段话摘录自《语文素养高级读本》《用一生来学习阅读》一文,姜楠常将这句话读给学生,也送给自己。

  姜楠,mk体育在线(中国)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在她任教的二十四年,将一堂堂精彩的中文课,带给北理工的本科生、研究生和留学生们,把自己心中的人文之美,种在了北理工学子的心中。  

我在北理工教语文

  出生于“成语之都”“燕赵古城”邯郸市的姜楠,自幼便喜爱读书,这为她日后钻研中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姜楠的心中,读书是一种“理所应当”的习惯,无论从事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的研究,爱读书都是必要条件。

  1988年,姜楠考入兰州大学中文系学习,本科四年姜楠的专业课总成绩位列年级第一,每年都拿到一等奖学金,凭借优异的表现,本科毕业后,姜楠顺利保研本校,硕士攻读的是先秦两汉文学。

1997年,姜楠(右一)与北理工的同事们在一起

  “我喜欢当老师,也适合当老师。硕士毕业后,我来到北理工求职,当时社科系的张红峻和宋桂芝两位老师担任面试官。我们聊的时间不长,但留在记忆里的感觉却非常清晰,我觉得北理工的老师非常认真,能做实事,真诚亲切,有人情味儿,见过他们之后,我就决定来北理工教书了。”谈及来到北理工的初衷时,姜楠这样回忆道。

2001年,姜楠为北理工的美国留学生教授汉语课

  来到北理工后,姜楠不仅为本科生、研究生讲授诸如“大学语文”“学术写作训练”“中华文化与传播”等基础课和通识课,还负责过留学生的“基础汉语”教学,此外还开设了“阅读民国大师”“经典名著导读”“名著佳片赏析”等选修课。在姜楠看来,为以理工科为主的学生们教授人文公共课,甚至比起教授中文专业课更有吸引力。“我除了中文,还喜欢外语、历史、甚至植物学,我很容易对新的事物产生兴趣,教公共课,更能发挥我的特长吧。”

  “在理工大学教文科,并不像看起来那样,仿佛被边缘化,而是给我了一种非常独特的体验。”来到理工大学,当上了“语文老师”,伴随着教龄的增长,姜楠对北理工的“语文老师”这一定位的理解便更为独到而深刻。“虽然理工科的师生和我这种标准的‘文科生’在思维方式上有明显的不同,但正是这种不同,让我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收益,现在我学文的朋友们,都说我变得严谨、精确、处事纯粹。另一方面,瞄准一流人才培养,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更为迫切,文科老师大有可为。”为在北理工深耕人文沃土,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姜楠又在职攻读了南开大学高等中文教育专业的博士学位,有了更高层次的学术研修,姜楠的教学水平不断提升。

  真诚亲切,踏实进取,姜楠全身心投身于大学语文教学事业,也斩获了北理工首届迪文优秀教师奖、T-more优秀教师奖等一项项成绩,其中北理工首届“教学名师奖”是姜楠最看重的奖项,因为这是对她多年教学工作的充分肯定。2013年12月,姜楠的“语文高级素养”课程,在教育部“爱课程”网站和“网易公开课”同时上线,点击量进入“爱课程”网站精品视频公开课前十名。

“她的课很难选上!”

  “她的课很难选上!”几乎每一个接受采访的学生谈及关于姜楠的印象都有这句话。在北理工,姜楠开设的“名著佳片赏析”“阅读民国大师”等几门文化素质课,被同学们认为是最难“抢到”的课程,不少同学经历了几个学期,才能把课抢到手。

姜楠为学生讲授“语文高级素养”课程

  为了培养学生们的人文思想,姜楠开设的“语文高级素养”旨在激活大学生群体在基础教育阶段所形成的语文积累,同时帮助学生省思、刷新阅读与写作观念,掌握书籍的选择技巧,学习非虚构类文体的写作要点,养成准确、清晰、完整的书面表达习惯,从而唤醒高等教育阶段大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志趣。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门课上,姜楠借助在线学习手段,实现“翻转课堂”。上课前,学生们要自主观看指定网课,按时参与面授,在网络教学平台完成作业和考核,而课程内容按深度转换的语文观念、五光十色的语文景观、融于生命的语文力量三条线索展开,紧密结合学生的语文生活,既有学理依据,又不乏时代气息,为同类课程首创。

  在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基础上,姜楠还聚焦学校一流人才培养,针对大学生专业写作能力欠缺之弊,主动在教学上探索创新,开设“学术写作与训练”这门“刚需课”,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即使是理工科的学生,也绝不能是‘有口不能言’或‘能说不会写’的‘单向度的人’。”在处理与学术写作不同类型的文体时,姜楠又采用另一种教学法。她的作文课总是让学生们津津乐道,在她眼中作文没有对错,最关键的是蕴含在作文里的真实情感。“我希望学生们找到课堂上最有共鸣的内容,谈谈自己的感想,只要逻辑清晰,感情真挚,我就认为这是好的文章。”学生们在姜楠的课上,喜欢畅所欲言,文章也是精彩纷呈。

  提到语文学习,人们往往第一反应是“意会”,是“感悟”,是“差不离儿”。但是在姜楠的课上,语文最大的“德性”却是精确和妥帖,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她的课很‘硬’,内容详实,品读精细。姜老师在课上会带着我们仔细地品读经典著作,体味其中的内涵,而不是概括地讲述。这样我们对文章的理解就更为深刻了。”2015级机械工程专业的鲁琢玥这样分享自己的看法。

  “高中语文学习偏于灌输知识,很多学生其实并不会读文章。而我是边读边讲,讲完一篇文章,必然会把它通读一遍,逐字逐句地读,尝试从语句中把作者的心思引导给学生去感受。我想告诉学生,文章也好,感情也好,都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就像理工科学习一样,要吃透实验方法而不只是陈述泛泛的原理,这才是学生最需要的吧。”姜楠说。

  通识课“阅读民国大师”是姜楠的拿手好戏,面对古文好讲、现代文不好讲的现状,以及学生们对文章赏析能力的普遍欠缺,她从作者的作品和人格出发,选择了九位现代文学大师的文章,教学生如何品读。姜楠就像一个启蒙者、引路人一样,带领学生发现现代文的美好。

2013年,姜楠的“语文高级素养精品视频课程上线

  除了课堂教学,姜楠的视频公开课也很受欢迎。“录课时,面对着将近一百名学生,姜老师旁征博引,用方言做切入一下子调动起全场的气氛,两天录出十多讲高质量视频课,我真的挺吃惊的。”MOOC制作团队的王圆老师说。

  无论网上网下,姜楠的课堂“超员”“满员”成为常态,而这背后,姜楠的“课下功夫”更是扎扎实实,精心设计。姜楠的学术写作课不设置期末考试,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放水”,而课程中的五次作业,则更加体现姜楠对课程的深耕细作。每次作业姜楠都亲自批改和过目,“把考核与指导体现在每一次的作业中,这样学生才会有进步。只在最后考一下,有些学生临时突击,即使能考过,学习实效也无法保证,抓好作业,虽然辛苦,但是是对学生的负责。”姜楠说。

把“美”渗透在生活的点滴中

  姜楠不是班主任、辅导员,上好四十五分钟的课是主要任务。但是,对爱学生的姜楠来说,培养人才不分课堂内外。教师的职责不仅于教课,还于育人,就像梅贻琦所说“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姜楠认为,从游之美,在于以身作则,循循善诱,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独立人格,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姜楠为学生讲解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姜楠非常乐于参加学生们自发组织的读书活动。某次,姜楠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海明威写作“短小精悍”的特点,她精心找到四种不同译本的《老人与海》读给同学们赏析;在讲汪曾祺的《受戒》这篇文章时,姜楠会引导大家留意文章对文字、语句的排列,感受“罗列控”汪曾祺内心的抒情人道主义情怀。“姜老师特别了不起,她给我们在理工氛围比较强的环境里,搭建了一个‘人文小窝’。”学生白驹的话,讲出了“姜丝”们的心声。

姜楠与“北湖探花小分队”学生一起在踏青过程中认知植物

  除了在课上课下做好“语文老师”,姜楠还是学生们亲切体贴的朋友。“班级足球比赛,只有我一个女生参赛,虽然赢了,却感到‘知音’很少,我就发了一条不自信的朋友圈”看到学生鲁琢玥的这条朋友圈,姜楠这样幽默地留言道:“你可以把以上文字改成,今天阳光灿烂,我参加比赛,球个个射中,他们水平还真是‘有点差’,说不定我还可以指导一下他们!”姜楠就是这样的把“美”渗透在学生的点滴生活中,引导他们葆有积极乐观的心态。不仅如此,姜楠也细心关注学生们生活与学习。宇航学院2014级本科生魏宇锋虽然已毕业,但提起姜楠老师,仍然感激不已:“我来自青海,英语不好,姜老师就很关心我,督促我学好英语,以后准备考研,后来还专门找了外语学院的陈刚老师帮我辅导。如果没有姜老师和陈老师,我的四级都过不了。”如今的魏宇锋不仅学好了英语,还前往美国宾州州立大学继续读博深造。

  “大鱼前导,小鱼尾随”,不止于传道、受业、解惑,还于礼仪、谈吐、修养。做良师,为益友,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在北理工,姜楠将这份人文之美书写于学生心灵之中,与之共绘美美与共的人生图景!

  

  “尊重经典,潜心研读,必能领悟汉语之美、中文之美,使语文能力融于个体生命并成为我们的内在修为和个性特征。”

                               ——北理工“语文老师”姜楠第24个世界读书日赠言

  

  姜楠,文学博士,mk体育在线(中国)人文学院副教授。 兰州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硕士学位(先秦两汉文学专业),南开大学文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高等中文教育专业)。研究方向为先秦两汉文学、近代大学中文教育、大学素质教育。2018年,获mk体育在线(中国)首届“教学名师奖”。主讲课程“语文高级素养”于2013年被教育部评为精品视频公开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