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理工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邀请国内著名学者做线上学术报告
发布日期:2021-06-03 供稿: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编辑:梁蕊 审核:王亚斌、王成 阅读次数:4月至5月,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举办了8场线上学术报告活动,邀请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吴恒安教授、重庆大学李卫国教授、中山大学胡玲玲教授、同济大学吴昊教授、太原理工大学乔珺威教授、清华大学柳占立教授和李晓雁教授、中南大学王中刚副教授8位知名专家进行学术报告。活动共吸引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重庆大学、同济大学、太原理工大学、中山大学、中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mk体育在线(中国)、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等国内相关高校、研究院所2000余名师生在线聆听了报告会。
报告中,吴恒安提出了新标度律作为评价仿贝壳材料内部非弹性变形与宏观力学性能之间关系的准则,揭示了层间强非共价键相互作用调控实现强韧化设计的微观力学机理;李卫国原创性提出了一个可定量考虑温度对材料力学性能影响的方法—力热能量密度等效原理,建立了系列不含拟合参数的温度相关性断裂/屈服强度理论表征模型;胡玲玲的报告提出了多孔材料在冲击动载下的宏-细观建模方法,诠释了类多孔材料的动力电池表现出的“动态负效应”这一反直观现象;吴昊的报告结合自身的科研和工程实践经历,介绍了课题组近期在民用土木工程防护领域的研究工作;柳占立的报告重点介绍了数据驱动在声学人工材料、个性化人工骨组织材料的智能化设计方面的研究成果;李晓雁的报告实现了三类具有多级尺度、且轻质、高强韧的三维微纳米力学超材料的制备,解决了传统多孔结构材料力学性能互斥的难题;乔珺威的报告主要介绍了高熵合金在典型极端工况下服役行为和机理述;王中钢的报告重点阐述了冲击载荷作用下轻质结构的响应模式、吸能特性与强化机制,展望了轨道车辆轻质抗冲击结构的发展方向。
这些报告涉及纳米力学、材料力学、冲击动力学和力学超材料、固体强度与失效的力学建模、数值仿真及工程应用等领域,报告内容精彩生动,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得到了广大师生的热烈响应。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