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特写】智慧赋能、数字驱动,信息化助力北理工高质量发展

【编者按】大学治理体系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坚实保障。学校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要完善“智慧北理”体系建设,构建智能化的教学、科研、管理与服务平台,推进管理精细化、决策科学化和服务人性化,不断提升一流大学治理效能。

“推动决策由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管理由单向管理向协同治理转变、服务由被动响应向主动推送转变,充分发挥信息化‘创新引擎’作用……”2022年,按照学校“十四五”信息化建设专项规划,北理工持续加强“技术先进、应用完备、数据融合、服务智能、决策科学”的现代大学信息化支撑保障体系建设,为“智慧校园”建设注入活力,为学校加速“双一流”建设助力赋能。

智慧教育,让学习“穿越时空”

“这种云端新课堂模式很好,能够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不再受选课容量限制。”“学生可以根据个人自身情况自行安排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教师们也可以在线上进行答疑,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和限制,教与学变得更加灵活。”数据共享、知识互联、群智协同、教育智学,这一便利师生的教学平台正是独具北理工特色的线上智慧教育平台——“延河课堂”。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延河课堂”在“停课不停学”的需求中应运而生。3年来,得益于教室等教育教学平台的全面智慧化,“延河课堂”通过“混合云”架构实现了课堂教学的直播录播、互联网直播、互联网视频会议、群联播等当下主流的教学模式,并支持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和台式机等各类终端,使教学活动可以随时随地开展,打破了教与学的时空局限,“时时可学、处处可学”在北理工校园中已悄然实现。

1.png

延河课堂使用界面

2022年秋季学期开学的第一天,在“延河课堂”上开展教学活动的教学班达到847个,参课人数近46000人次,在线同时上课的人数最高达到12857人。2022年全年,“延河课堂”上共完成6310门次课程的线上同步授课,服务师生4.3万人,录制课程视频10.5万个,总时长近17万学时;直播观看超50万人次,录播视频观看超100万人次。无论是北理工的一天,还是一年,“延河课堂”已真正成为学校日常教学运行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

除了为日常教学保驾护航,“延河课堂”还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教育资源供给上,采用知识图谱引擎,结合教材、课件、课堂录像等资源,识别课程知识点,构建知识关系网,辅助学生建立自主学习路线,以知识图谱贯穿各学科知识维度,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促进群智衍新,实现了由“群灌同质”培养到以人为本的个性化培养。

微信图片_20221214174746.jpg

授课教师使用延河课堂进行课程录制

“‘延河课堂’不同于其他在线教学平台,实现传统幕课等教学模式只是其功能的一部分,它更有优势的是依托学校信息化建设,通过直播、录播将课堂教学原汁原味呈现于线上,融合教学过程管理与分析、线上学习笔记等教学工具,进一步应用知识图谱、多语言字幕等新的信息技术,为学生打造一种沉浸式的自主学习体验,不断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向个性化、智慧化、精准化发展。”信息化办公室副主任康慨介绍道。

2022年,“延河课堂”更是“走出”北理工,成为校际之间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桥梁,为延河联盟、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良乡高教园区的13所高校开设了30门课程,共有1244名兄弟高校学子进行了线上互选和学分互认,有力推动了校际教学活动的交流,提高教学资源共享水平,实现优质教学资源价值最大化。

智慧服务,让温暖“无处不在”

“以前坐班车总是担心到车站排队还抢不到座位,现在提前预约购票,对号入座,只要开车前准点上车就可以,不用再早早去排队了。”“班车服务功能的上线后,‘候车长龙’再也不见了,极大地方便了师生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出行时间。”

光影魔术手拼图.jpg

i北理App上的班车购票系统

“网上报修就像网购一样,是否接单、何时派单、维修进度都一目了然,在维修后还能做出评价,这和以往的报修方式大不一样!”“通过‘后勤报修’模块,就可以实现在线一键报修、30分钟响应、进程实时查询。”“这不仅打破了传统报修方式中报修人、维修人和后勤服务三方的信息壁垒,还可以在维修完成后,对维修服务做评价,真正实现了校园维修的‘闭环反馈’。”

“2022年,西山实验区订餐服务也已具备使用条件。所有师生都可以提前一天预约餐食品类,这样既提升了餐饮保障水平,还能最大程度地减少粮食浪费,做到精准节俭。”“i北理app增加了‘隔离人员订餐’‘家属区送餐’的功能,在线订餐后,工作人员会按要求配送到位,餐饮服务越来越便捷、越来越贴心了。”

2022年,为持续提升校园生活服务品质,信息化办公室、后勤基建处、网络信息技术中心三部门协同配合,相继在网上推出“班车服务”“后勤报修”“食堂服务”等便利功能,从食、住、行三个方面,打造智慧后勤服务,努力提升师生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我们在开发‘后勤服务’系统时,始终与学校信息化体系深度融合,充分利用i北理App中人员身份认证等基础功能,并把后勤服务数据同步到学校大数据平台中,让两者进行充分整合。”后勤基建处副处长刘涧介绍。得益于“智慧+”对业务工作的深度赋能,“后勤服务”模块快速在线上实现订餐、班车、报修等各种服务事项。

微信图片_20221214174842.jpg

教师发展中心工作人员接听服务热线

为了让师生的生活更便捷、服务更贴心,除了提升服务品质,更重要的还要认真倾听师生意见建议。2022年6月,为进一步贯彻“以师生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畅通师生反映诉求的渠道,学校“68912345”接诉即办服务热线正式开通运行。服务热线依托学生事务中心、教师发展中心,通过派单形将师生诉求传递给相关单位,并通过回访进行监督,有效推进了诉求事项的响应率、满意率、完结率。以2022年10月为例,当月形成“接诉即办”工单120件,包括学生诉求105件,教职工诉求15件。

伴随“接诉即办”热线平台的开通,也有力推动了全校各单位转变思想、改进作风,从接诉、派单、办理到回访反馈、督查,形成闭环机制,让校园生活中的大事小事有人办、马上办、能办好,真正把事情办到师生的“心坎儿上”。

智慧管理,让效率“事半功倍”

“绿码,核酸1天,请通行!”9月份以来,师生在进入校园时,无论是在闸机刷卡、刷脸,还是刷身份证,都能听到这样的语音播报。进门无需再拿出手机进行再次扫码,“一扫而过”的验证方式极大提升了师生的通行效率。“在北京市教委对高校开放北京健康宝大数据接口后,我们只用了不到三天的时间就完成了数据对接,并实现了核酸数据与闸机、手持机权限的关联。”网络信息技术中心主任李志强介绍。

2022年,“贺大庆”成为北理工知名度最高的老师。每天早上7点,“他”都会准时出现在每个教职工的i北理App上,提醒大家“健康打卡”!然而,看似简单的“每日健康填报”推送信息的背后,需要使用i北理App智慧填表与定位功能,检验师生人员数据的全面与精准;闸机和校门刷卡机的应用则考验学校数据中心与业务系统间的数据整合能力……,可谓是疫情防控工作对学校综合管理能力、应急处置能力和信息化基础能力的重要考验。

除此之外,为了实现快速预流调和密接排查,学校还建设了疫情防控大数据平台,通过整合一卡通刷卡、班车运行、健康打卡等各项数据,便于工作人员减少查询时间,提高效率的同时,做到全面精准防控。

3.jpg

一站式填报平台数据平台

除了“打卡”,学校的“智慧管理”还是一直在与“填表”“过不去”。无论是入学报到、评奖评优、职称评定,还是项目申请、事项审批,“填表”成为师生们绕不过去的“门槛”。相同信息的反复采集、重复填报,浪费了不少行政资源和工作精力。

聚焦信息填报痛点问题,近年来学校的“一站式填报”信息采集平台持续深化建设,通过集成多类型填报表单数据,高效补充数据缺口。2021年,年底绩效考核业务覆盖全校所有教师,累计10万余条数据;一站式填报平台服务3万余名学生填报学科竞赛、奖学金等事项,共集成20余万条数据。

悄然间,随着填报业务的不断增加,一站式填报平台中师生个人页面的信息也逐渐增多,以“确认”代替“填报”的模式,使得越来越多的师生开始享受“一站式信息填报”的便捷服务。

2022年,“线上会议”也渐成办公管理的新常态。2022年秋季学期,学校15个管理机构搬迁至良乡校区办公,学校正式进入中关村校区、良乡校区“双核运行”新阶段。为了保障两校区办公高效开展,学校在原视频会议体系基础上,重点建设了沉浸式会议室,使参会人员即使分处两校区,也能有“共处一室”的真实感受。截至目前,中关村、良乡、西山、唐山等多个校区和异地科研机构的50余间会议室均已完成视频会议系统建设,所有视频会议室可实现点对点呼叫组会或者多点位联合组会等模式,有力满足了全校日常会议使用需要。


近年来,信息化建设有效推进了办学治校能力的提升,保障了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展望未来,“智慧校园”的建设步伐仍在加快,将不断提高信息化建设的内涵和质量,不断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效能,切实推进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提供坚实保障!